信息详情
营口市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中学,创办于1888年,由美国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几经变迁,在1962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至今,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首批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作为一所学子青睐、家长信任、社会赞誉的名校,广州市第七中学在越秀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内外发挥了特有的示范作用。学校连续17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连续16年获得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并荣获越秀区高中和初中毕业班工作突出贡献奖。学校近几年更是跻身广州市A类生源组进行竞争,是越秀区龙头学校。七中历史上人才辈出,荣获2003年“欧莱雅——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1949届毕业生),模范科学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1940届毕业生),享誉美国半个世纪而不衰的航空女杰张瑞芬(1921届毕业生),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并光荣立功的符红铁(1958届毕业生),荣获第39届南丁格尔奖章、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的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护理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钟华荪(1962届毕业生),荣获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科学研究基金“教职员总统奖”的生物工程博士朱承(1975届毕业生),两个月内发现三种天体、获得“苏梅克近体天体奖”的亚洲第一人人叶泉志(2006届),……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见证七中百年华彩,万千英才。
跨入新的世纪,百年七中励精图治,更上层楼。按照“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原培道女子学校校训“爱诚贞毅”改为七中校训“爱诚真毅”,一字之改,体现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现在的七中,是由解放初期的培正中学和培道中学这两校合并而成,她集两校师资、设备之优势,承良好办学之传统,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要求严,课外活动活跃,教育教学质量长期稳定在高水平。在高考中,90%的同学达到省本科线,100%的同学达到高考录取线,重点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及高分考生人数均列越秀区中学第一位,并位于广州市示范高中前列。近年来先后涌现出多名广东省高考总分和单科状元、广州市总分状元。2010年我校高考再创辉煌,所有指标均处于越秀区第一位!上线率100%,上重本线的同学占越秀区属中学上重本线总人数的43%!本科率97.2%,其中本A率86.4%,创历史新高!高分段考生占区属中学高分段总人数的52%!越秀区语文、文数、英语、文科综合以及文科总分第一名均为七中考生!学校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着力提高课堂实效性。王敬民校长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课题探讨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全国起示范作用,反响强烈。越秀区已全面实践“学区管理模式”,七中作为中学第一学区的领头羊,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学区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2009年12月,广州七中作为组长所在的越秀区中学第一学区荣获越秀区构建学区管理模式绩效评估工作一等奖。
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东道主,广州七中师生以极大地的热情和激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亚运,支持亚运,为广州亚运争光添彩!王敬民校长与初三7班余靖之同学先后参加了亚运火炬传递。学校管乐队在亚运会开幕式序幕《一江欢歌》中精彩演出。一百名高中男生还参演了亚运会闭幕式。此前我校师生创作了脍炙人口、响彻广州大街小巷的亚运原创歌曲《《亚运在广州》。学校多位老师获得广州亚运先进个人荣誉,学校亦被评为亚运会、亚残运会工作先进集体。
跨越三个世纪,培道——七中以“爱诚真毅”的校训培育了一大批基础扎实、个性发展、锐意创新、爱国正气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校风正,学风好,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积极优化德育网络和德育方法。近几年来,有两百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学校团委被评为区教育系统“红旗团委”。注重爱校教育,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一直保持田径、管乐、合唱、篮球、无线电测向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学生各类竞赛硕果累累。学校与台港澳以及国外学校文化交流频繁,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独具优势。
漫步校园,古树成荫,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好一座优雅、恬静,充满人文关怀的学府。广州市第七中学,百年名校,精英荟萃,生机盎然,她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新的里程!
广州七中集培道、培正两校师资设备之优而成,于1977年定为东山区重点中学,1993年首批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3年定为广州市首批示范高中。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89人;教职工216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80人。
师资质量高,教学要求严,课外活动活跃是七中的学校特色。教师中现有硕士研究生2人、研究生课程结业20人,参加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级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人。在职教师中有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南粤教坛新秀称号。近三年获全国、省、市教育教学科研奖达157人次。2002年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立项和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七中教师热爱学生,坚持以“爱、诚、真、毅”(校训)育人,教育质量长期稳定在高水平,学校从1994年开始,连续多年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是东山区中学中唯一保持此记录的学校。2002年高考升学率又是100%,省本科率97%,重点率93.6%,马文晋以900分成为广东省高考数学状元。2003年于隽同学又以900分成为广东省高考综合状元,并且在保持高本科率、重点率、升大率的基础上还涌现出了一批800分以上的学生。广州七中的同学曾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名为‘‘穗七中’’。这个名誉是不多的中学能获得的。
据介绍,七中创立之初的教育对象是妇孺及盲女,人文关怀是学校的传统,经百余年风雨,弦歌不辍。七中传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
七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实现道德升华。例如,“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值周班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体育节”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艺术节”培育学生的审美品德;“科技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与才能,还促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998年学校开始构建“三体”教育模式,2002年被立项为广东省教育厅“十五”重点课题;1997年学校教研室主任冯旭初开始构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2002年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由中学教师负责的国家课题。广州市16间学校和香港3间学校11个学科281位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酆力亲自带领专家组到广州七中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成果鉴定
广州市第七中学精彩活动
,发给了结题证书。2007年,校长王敬民负责的《“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于2008年1月18日举行了开题大会,广州市有14间学校281位老师参加课题实验。
广州七中在教学研究方面成效显著。由数学特级教师、教研室冯旭初主任负责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
广州市第七中学式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经过在广州市25所学校、香港4所学校11个学科400多名教师10余年的实践,形成了“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课堂教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以科研促教学。2007年,王敬民校长负责的《“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于08年1月18日举行了开题大会,广州市有14间学校几百位老师参加课题实验。2007年越秀区启动"构建学区管理模式",七中作为试点学区的领头羊,以"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作为学区建设的切入点之一,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推进学区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09年3月20日至21日,全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讨暨‘四合一'教学模式观摩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百名与会代表和广州市越秀、海珠、白云、花都、番禺等各区兄弟学校一百五十多位教师以及来自香港的部分教师代表进行了观课、评课;共有来自广州市内五所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上了十三节“四合一”教学模式现场展示课,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课题研究外,七中还积极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教材新课程改革。为新课程改革制定了相关校内实施目标与实施计划。
广州市第七中学百年老校焕光华,七中代有才人出。学校在1996年涌现了广东省高考英语状元韦宁;2002年有了广东省高考数学状元马文晋;2003年出现综合科状元于隽;2004年有了广东省艺术类考生第一名陈朗文;2006年又涌现了广东省高考历史科状元朱绍杰;2007年广东省理科基础高考状元伍伟聪。
七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令人欣羡,从1994年至2008年,七中连续15年获得广州市教育局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学本科率保持在90%以上,上省重点率达52%,升大录取率保持在100%。同时,连续14年获得广州市越秀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1888年
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广州东郊棠下,接见了当时正在勤工俭学的部分广州七中师生。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第一届联会,以中国妇女绝少入学机会,也无途径认识基督,遂派容懿美女士(MISSEMMAYOUNG)来广州,于五仙门创设培道学校,于当年三月三日开始上课,初设妇孺班,入学者仅五,六人。
1889年
增设妇女班及盲女班,入学者达七十余人。容懿美女士回美,由纪好弼女士(MTDR.H.GRAES)接任校长,并在培道学校服务达三十五年之久。当年聘冼秀灵女士为第一任华人教员。课程以《四书》,《五经》及《圣经》为主,课余教以麻布抽纱,刺绣及编织等工艺。
1901年
纪好弼夫人回美,泊女士任校长。
广州市第七中学1906年
因学校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于东山牧鹅塘及其附近买地一千四百六十余井,建校舍两座,可容学生二百余人。
1907年
东山新校舍落成并迁入上课1909年
学生人数激增,于是把妇女班及盲女班先后迁出,改作培贤学校及慕光瞽目学校。
1911年
纪好弼夫人回穗复任校长,殷爱新为副校长。
1912年
为适应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将牧鹅塘填作操场。开办蒙学班。殷爱新任校长。
1913年
开办蒙学师范班,首次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1916年
广州市第七中学将蒙学班上课的棚厂改建为耶德逊堂(美南方浸信会为纪念耶德逊牧师而命此名)。这是两层建筑物,作为高小、初小的课室。原有的蒙学,则因人数激增,迁至新建的美丽金堂(今培正小学内)。当时培道蒙学办理之完善被誉为全市之冠。
1918年
开办四年毕业的旧制中学。培道学报发刊。
1919年
将蒙学班归并培正中学附小,母校则专办女子教育,设中学、师范、小学及幼儿园。正式命名为“广州培道女子中学”,开办培道夜校。
学校以“生动活泼创特色,全面发展育人才”为宗旨,积极参加广州市教育局开展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第二阶段论文评选中获奖11项,学校积极推行新课程标准,探讨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性课程先后获广州市、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各类科技兴趣小组、体育竞技、艺术园地、文学社团等活动,合奏成校园生活的交响曲。学校每年都隆重举行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七中是省、市田径传统项目学
广州市第七中学
校,而且是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2001年代表广东省少年军校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获得全部项目的优胜奖。学校有80人的管乐队,常年活跃在校内外文艺舞台,曾参加国际管乐节,并赴澳大利亚音乐交流。
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文明单位。2000年4月成为广东省23所高中会考可自行命题的中学之一,2000年12月被定为广州市24间示范高中之一,林树森市长亲自到校视察,把与学校相邻的育才小学等1.5万平方米的用地拨归七中,2003年学校成为广州市首批七间示范高中之一。
友情提示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